什么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成本吗)

添财网 10-22 8:12 175次浏览

一、定义

沉没成本定义: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简单说就是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机会成本定义: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定义来源于百度)

二、举例

例1.(经典案例)小羊花五十元钱去看电影,看了二十分钟觉得实在无聊,中途离开又觉得“花了五十块钱却没有看一场完整的电影很不划算,况且已经花费了来看电影的时间”,于是选择忍受着继续看下去。

分析:

沉没成本:五十块钱,为了本场电影花费的时间。

小羊觉得花了五十块钱,就要看五十块钱的电影,即使电影很无聊。小羊花钱看电影,属于娱乐活动,然而在整场电影中,小羊并没有得到任何愉悦感,相反很无趣,这已经是负效益了。但是小羊【过于执着“有付出必有收获,有成本必有效益”】,即使效益为负,依然盲目追求。甚至因此追加成本,花时间继续看下去。

此外,小羊【忽略了机会成本】。当他选择继续看下去,就放弃了用这些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机会。

例2.小猪花了五十元去吃自助餐,当他吃饱了,依然选择继续吃,直到撑得特别难受才罢休。这样他才觉得“五十块钱没白花”。

分析:

沉没成本:五十块钱。

小猪吃得很难受,这很明显他的行为给他带来了负效益(可用边际效用递减解释)。但是小猪觉得“钱没白花”,心里觉得撑也值得。其实,无论小猪吃了多少,这五十块钱都无法收回。五十块钱是不是白花,与小猪吃了多少没有关系,我们花钱,本质上希望得到的是“满足程度”,而不是数量,如果追求“量”而忽略了满足程度,则是十分不明智的。小猪的问题就在于【过于追求心理满足感而忽略了真实体验】。

例3.小鸡去超市购物,站在一列队伍后准备结账。过了一会,小鸡发现这列的收银员工作效率极低,而且前面准备结账的人所购商品很多。但是小鸡想“已经排了这么久,现在转移,前面的时间不就白白浪费了?何况已经前进了一段距离”然后选择继续在此列排队。

分析:

沉没成本:之前排队的时间。

这种情况很普遍,仔细分析一下,小鸡不愿意转移队伍,因为他不想让之前付出的时间成本白白损失掉,而且前面花费的时间给他带来的一点小收益会被不经意地放大。但是,小鸡对于自己的坚持不一定是满意的,反而会在等待中持续焦躁。然后这种等待的时间越长,小鸡越不甘心放弃,【形成恶性循环】。小鸡不选择转移,是因为不愿意面对“最初选择失误”这一事实,不接受前期投入的损失,然后试图用继续投入的方式来捞回成本。其次是【过于高估了以往成本对最终结果的作用】,他觉得自己已经付出的时间、精力在本次排队是有所收益的。但是他却选择忽略转移队伍会增加这种收益的事实。

(以上各例所得出的结论或有相同之处,在这里只取最明显的加以说明)

三、总结:

难以舍弃沉没成本原因:

1.执着于收回成本,而盲目追求负效益。

2.忽略了机会成本。

3.过于追求心理满足感而忽略了切身体验。

4.追加成本与难以放弃沉没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5.过于执着以至于高估以往成本对最终结果的作用。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是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的。但是,沉没成本也好,可变成本也罢,只要我们付出成本,就一定是希望有所收益的。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若是不能果断放弃沉没成本,只能损失更多。当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有了合理、通透的解释,在我们遇到类似案例中的情况时,那么放弃沉没成本、防止沉没成本干扰下一时刻的决策就有很大帮助。

然而,当我们明知沉没成本不可收回、不应影响决策的时候,还是会难以舍弃。因为经济学中假设人是理性的,但人却是“不完全理性”的,有时候感性往往战胜理性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就拿以上小猪来说,如果我们告诉小猪沉没成本的道理,让小猪选择在吃到微饱时放弃,但是小猪却因此闷闷不乐,依然觉得自己“亏损”,在感情上不能坦然接受这种“损失”,那么,选择“继续吃下去”未必不是小猪的正确选择,因为此时小猪代表的是一个感性至上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心理的满足感,战胜了切身体验的不适感,这种时候,我们无法说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或者不理性的。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知道只有追求理性,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或者少受损失。那么我们不妨接受“止损点”这一概念,给自己设置一个损失上限。比如看电影,我们在进入影院之前给自己规定:若是看了二十分钟依然觉得不好看,果断离开;吃自助吃到八分饱,果断停止;投资时损失到一定金额,果断放弃。及时止损这一策略是我们面对沉没成本犹豫不决时的醒脑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