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哪里的贷款公司)

添财网 10-31 8:07 208次浏览

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哪里的贷款公司)-添财网

作者| 庞圆圆「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文章|《中国保险》2023年第2期

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哪里的贷款公司)-添财网

普惠保险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是有效管理我国弱势群体自身风险的工具,是险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履行社会责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服务均等化、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对普惠保险的产品、机制等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本文总结当下普惠保险的发展成效,研判普惠保险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后续科学高效推行普惠保险有所助益。

普惠保险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普惠保险内涵、服务对象、业务类别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界定,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根据国际保险监督协会(IAIS)定义,普惠保险是针对保险市场上被排斥或被服务不足人群的所有保险产品服务,强调可及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普惠保险是以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化的政策性保险的统称。具体到我国,依据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包括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依此内涵,普惠保险是传统保险业在服务对象上的延伸,相比于传统保险业务,普惠保险的客群具有基数大、教育程度低、可支配收入低且来源不稳定等特征。相应的,普惠保险产品应该具有低门槛、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

当前我国普惠保险业务主要以服务对象进行划分,涵盖服务“三农”的农业保险、服务小微企业的信用保证保险、健康养老领域的护理险、城市定制商业健康险等多类产品。

我国普惠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普惠保险发展

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发展普惠金融”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我国普惠保险业务的发展。涉农保险方面,我国农险市场已形成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辅的机制体系。自201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农业保险条例》,把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扩大到了全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制定查勘定损工作规范,要求做到同一地区程序标准统一,推动农险业务规范化;2020年《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的通知》明确了农险业务经营条件、经营标准和退出机制,对险企农险供应行为进行指导。小微企业保险方面,政策发力点实现了由重点险种到重点对象的沿革。2015年1月《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出台,旨在引导保险行业以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为主要载体,发挥融资增信功能支持小微企业;2016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积极推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之一;2022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着重强调对科技领域小微企业的支持。健康养老保险方面,健康养老政策目标由保重点人群转变为保基本服务。2019年《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普惠导向作为基本原则,推动社会力量融合发展普惠康养新模式。

总体来看,政策指引逐渐细化,从对普惠保险业务重要性的统筹强调逐渐细化为对具体领域产品种类、保障人群、服务方式的要求。例如,2021年出台《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在该领域的经营规则。政策重点逐渐向康养扩展,《中国保险业标准化“十四五”规划》中,“健康”“养老”“农业”分别出现8、6、7次,康养业务的重要性逐渐上升。

2.普惠保险供给质效不断提升

供给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末,大病保险已经覆盖全国超过12亿城乡居民,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农业保险累计为10亿户次的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5万亿元,保费规模跃居全球第一;为528万户次小微企业提供保险保障181万亿元;为60岁及以上老人提供保险保障超过1.76亿人次。

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普惠保险产品类型从最初以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为主扩大到城市健康险、养老护理险、新市民责任险等多种。以城市商业定制健康险为例,截至2021年底,全国城市商业健康险累计上市产品202款,惠及1.4亿人次,其中75%的产品设置了特药清单,对基本医疗保险起到了一定的支持补充作用。

保险保障趋向多元。例如,近期市场上出现多款针对不同工种新市民的保险产品—中国人寿开发了针对从事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和小微服务行业的农民工意外保险产品;人保寿险与某网约车龙头企业共同开展“司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计划”等。

弱势人群保障力度加大。例如,建信人寿、恒安标准人寿在普通重疾险产品基础上增加严重原发性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特定疾病保障;平安人寿推出某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对约定的意外或重疾导致的失能失智提供护理金保障,保障期限最高可至90岁。

服务机制逐渐优化。例如,大病保险一站式的结算服务使贫困患者可以“先诊疗后付费”,患者在出院时一次性完成资费的计算程序,简化了报销手续。

我国普惠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普惠保险制度定位不清晰。当前社会各界对于普惠保险的认知仍停留在“政策保险和普惠保险二分法”的阶段,对介于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的“保险+公益”“保险+准公益”等新业态,缺乏清晰的制度定位。

这也导致部分险企员工将开展普惠保险视为单纯的政治性任务,积极性不高。

客户需求激发难度大。一方面,当前我国普惠保险的重点服务对象为传统金融领域中的“长尾客群”,普遍存在金融素养低,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度和需求度仅为17.9%,保障意识的缺位导致市场活力激发难度大。另一方面,当下主流的代理人渠道无法有效触达大量低收入人群,农村偏远地区大批群众并没有机会获得保险服务,这进一步限制了需求端的打开。

持续盈利性不足。从参保端来看,普惠保险对弱势群体的倾向性使其对其余客群的吸引力度有限,也更容易陷入死亡螺旋。以惠民保为例,年轻的健康人因得不到赔付降低续保动力,而带病非标体积极续保会导致赔付率攀升。而从赔付端来看,受制于数据开放度以及自身信息系统水平,数据整合能力和质量差等问题均会影响到保险机构对当地民众保障缺口的测算和理解。

政府优惠政策作用发挥有限。以税延养老险为例,从覆盖度来看,2018 年个税政策调整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群规模从1.87亿人下降到0.64亿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从44%降至15%,这使得优惠政策的覆盖人群有限;从优惠力度来看,试点政策规定,参保人退休后需要按照领取金额的7.5%纳税,综合考虑领取时缴纳基金数含全部投资收益,以及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政策优惠对于当期个人所得税率3%(月收入0.5万—0.8万元)的参保人群,甚至会出现领取期税率与当期税率倒挂,这也大幅降低了参保积极性。

我国普惠保险的发展趋势

政企合作模式是普惠保险发展的主要路径。政府部门可以提供税收优惠、政府背书增信、利用基层网格员宣传推广等方式鼓励和帮助保险机构推动普惠性保险保障方案落地实施。保险公司需坚持“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充分发挥自身在商业保险领域的队伍、服务专业优势,借助业务拓展更好地培育民众的风险保障意识,同时获取广泛的数据基础,为后续普惠保险的提质扩面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简言之,普惠保险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原则,政府以政策和影响力推动普惠保险发展,保险公司以产品和服务加速惠民政策落地,最终实现人民、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建立更专业的分险机制将助推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促进保险公司之间建立广泛的共保体。我国已有共保的成功实践,如地震共保体,通过产品创新、合理竞争和专业管理,提高巨灾保障质量,降低保障成本。普惠保险领域也可参照其进行多方联保,既可以积聚多方力量进一步打开市场,又能在理赔时形成联合支付,保证普惠保险业务的收支平衡和稳健经营。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产业链信息实现更高效的风险识别。例如,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通过对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联合分析,可以获取除企业财务指标外的与经营相关的“私有信息”,帮助保险机构进行精准风险识别,从而提供相应的增信保险服务。

构建差异化供给体系以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除已形成规模的农业保险和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险以外,后续普惠保险应进一步向精细化、差异化发展,重点关注贫困低收入人群和新业态从业人群等特定群体的保障缺口,深入洞察弱势群体在医疗、健康、生活照料及从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扩展可保风险范围,将数据生态与健康管理、康养服务糅合,强化对特殊职业群体的服务意识,为弱势群体构筑抵御风险的屏障,进一步增强其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解决其后顾之忧。

科技赋能将打造普惠保险新业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辅助普惠保险业务脱离对传统代理渠道的依赖,构建扁平化、灵活高效的营销管理模式,提升普惠保险的触达性;智能合约、时间戳等技术支持将极大简化保险业务处理流程,提升普惠保险的简洁性;区块链技术提供基于算法的“刚性”信任,助力普惠保险实现从“前信任”到“后信任”模式的过渡,提升普惠保险产品的商业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