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分析与公司贷款 pdf(信贷分析的主要内容)

添财网 11-22 10:04 164次浏览

商业银行部分客户过度授信成因及对策分析一、商业银行部分客户过度授信成因分析!、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当前的商业银行的重点投放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规模庞大,其下往往注册了诸多的子公司、分公司和关联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在资金、财务和人事方面通常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发放贷款的资金流向难以监控。再加之企业经营状况保密性较强,银行掌握企业经营材料如财务数据、经营变化状况难度较大,获取材料也存在片面性。特别是在目前金融机构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借款人为获取贷款,甚至故意夸大、提供虚假的信息来满足贷款的条件;加之同业银行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作为信贷审批有时只能在信息极大不对称下作出相应的信贷决策,这就是所谓的由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潜伏着重大风险隐患。”、信贷营销、调查评估、审批放款搭便车效应。由于当前信贷目标市场的单一性、同质性,信贷业务发展考核的硬指标性,对大家普遍认同的当前的所谓优质客户,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评估人员往往认为,其它银行对同一客户的审查审批工作已经过关,自己没有必要或没有完全必要重复劳动,在这一思想支配下,进而根据某家或某几家银行对客户进行授信或增加贷款而跟进营销、评估乃至发放贷款。

就银行的授信审批方面则表现为其它银行为某个客户提供了多少数额的贷款往往成为要求我行贷款的最好理由。正是各家银行部分存在的这种信贷全流程希望搭其它银行便车而缺乏收集分析信贷客户信息、监督客户经营管理的激励形成了对同一客户集中过度授信的原因之一。#、同业间激烈竞争下的争相授信。这在一个较小区域内显得更为突出。在信用生态环境不够好的现状下,为争夺有限的信贷资源,同一区域内的各家贷款银行之间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下普遍采取不合作态度和行动。这必然会放大目标信贷客户的道德风险问题的激励成本。放大的成本大小与贷款银行的数目成大致正相关关系。若其它银行每向目标客户增加或展期借新还旧一笔贷款行为本身对先进入银行就增加一项负担,原因在于:一方面,目标客户授信总额增加意味着原有债务(贷款)的贬值;另一方面,随着客户债务总额的增加达到一定的临界值,目标客户就有采取冒险行动的激励动机,一旦遇有政策变动、经营管理变化、超出企业预期等情况,必然会降低原有贷款的偿还可能,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将大大提高。$、信贷政策、制度的强统一性、弱差异性加大了过度授信的导向性。各家银行总行、省分行的信贷政策、制度,对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关注不够,信贷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各类地区、产业、客户的风险等级不同,发展前景不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种类、数量也不相同。

同时作为信贷最前沿阵地的基层行,缺乏差异分析的信贷人员和能力。为了维护信贷政策、制度的统一性、权威性,只能严格按照信贷政策、制度的条文衡量自身的信贷行为,这种缺乏分析的简单“经济”的一刀切的行为,一方面明显不符合信贷政策、制度的信贷项目在营销或审批环节被否决,但另一方面,就某一较小区域而言,不同银行甚至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在客户营销上只能集中与当地有限的几个各银行共同认为的所谓优质客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对单一客户的过度授信,带来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及流动性风险。%、银行信贷考核机制中激励约束不对称导致过度授信冲动。就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现实看,激励和约束已经开始贯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管理全过程。但是,在不同环节、不同岗位存在激励、约束不对称的情况。从考核机制看,对客户经理信贷营销投放的考核机制一般认为基本到位的,至少对其业务发展指标激励远大于对其贷后管理职责的约束考核,必然导致基层客户经理对自身信贷营销职责的履行与重视远大于对客户维护、贷后管理,政策导向使其更偏重信贷的营销发放;同时,对授信审批人员的约束考核则以风险控制为主,处于自身风险控制考虑,在授信行为“羊群效应”影响下,审批人员在决策时往往会选择各家银行公认的所谓优质企业或项目,两方面作用构成了信贷客户过度授信风险的重要原因。

&、贷款银行信贷行为的个体理性及集体非理性也扩大了对客户过度授信的可能性。在信贷业务实际中,从理性角度看,保证借款人现金流及实现利润的价值与借款人没有偿还的债务价值二者的大致平衡是决定信贷投放与否的基本原则,各家银行目前通过手工计算评估借款人的资产净值或通过信用风险评级预警系统计算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进而确定客户的授信风险限额的基础上核定授信额度。就单家银行个体而言,这种信贷额度大小取舍行为显然是一种理性行为。但银行获取信息的滞后及不同银行间获取信息的时间差异给客户授信有效或无效需求带来了可乘之机。从而,尽管每一家银行核定的贷款额度可能是合理的,但多家银行累计的授信额度很容易超出客户有效净资产、可保证收入、现金流,过度授信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二、客户过度授信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完善细化大额客户授信的信贷调查和管理制度,着力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求银行必须尽量多地了解和掌握信贷对象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而且要掌握真实的信息,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些企业制造的假信息。首先,上级行应从制度安排上细化每个客户经理的信息收集原则要求和规定,及时全面地搜集客户经营活动变化情况,而不仅仅将工作着力点放在营销上。

其次制度设计不仅要要求客户经理对贷款客户进行调查,还要重点调查授信客户的母(子)公司、关联企业以及他们之间的往来情况。若为集团客户,要重点弄清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模式特点,成员企业之间的紧密程度等等,特别是在财务报表方面,要重点关注客户资信变化情况、现金流量和担保能力的变化。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科学地选择,在贷后管理中,密切关注还款来源所涉及的客户成员经营状况变化,以及客户贷款资金用途与贷款合同约定用途的一致性;关注客户内部或与贷款人有密切关系的集团客户成员间各项大额资金的往来;落实严密的贷后跟踪检查和定期走访等制度,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争取企业的大力支持,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区。”、完善对信贷机构、岗位的信贷业务考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和市场建设的发展。二是以强化国家调控手段为载体,将国家调控粮食的手段有机融入粮油产业化经营中。三是积极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促成企业建立新的运作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四是着眼“大粮油”观念拓展支持范围,以支持地方区域优势的特色品种项目建设为重点,农发行也在培育和扩展这种贷款群体中优化白自身结构,提升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对政府采购流标现象的探讨一、流标现象的形式《政府采购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在招标采购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就应该予以流标。

!)符合专业条件的供应商或者对招标文件作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三家的;”)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投标人的报价均超过了采购预算,采购人不能支付的;$)因重大变故,采购任务取消的。流标意味着招标失败,在政府采购 活动中,流标现象是经常会发生的,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应当重新组 织招标,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采购成本,延长了采购周期,从而降低 了采购的效率。因此,针对产生流标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解决 流标现象的对策,选择最恰当的采购方式重新组织采购,以求采购人 和供应商的最优满意度,确保采购任务圆满地完成,是值得思考和探 讨的问题。 二、流标现象的原因 !、采购人对市场行情不够了解:通常采购人会根据以前用过物 品的品牌和型号来选择自己将要采购的东西,而当今市场变化很快, 几乎大部分物品如计算机及外设系列产品、电器产品、数码产品等 等,都经常更新换代,将老产品停产,更换新型号的产品。因此,在招 标中造成供应商的投标不足三家,甚至无人投标而流标。 “、采购人预算价格过低:有些部门对政府采购有误导,认为政府 采购买的物品应该是市场的最低价格。因此,预算价格常常压得比市 场价格还要低 (其实政府采购的价格应该是不高于市场的平均价 格),造成投标价格超过了预算。

而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投标人 的报价均超过了采购预算,就要废标。 #、不合理的付款方式:一般通过政府采购的物品,都是先送货后 付款,即只有采购人与供应商签定合同,且采购人对供应商的货物验 收合格后才能付款。有时采购人会由于种种原因拖延付款的时间,特 别是金额较大的设备,为了保证验收后的正常使用,常常会留少部分 资金在很长的时间后才能付清全部合同款。这就影响了供应商对投 标的积极性,造成投标不足三家而流标。 $、采购内容的不合理性:采购人对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有时不 够全面,不尽合理,甚至有品牌倾向性,或在招标前会与很多厂家接 触,对仪器的选择有先入为主性,使其对某供应商的产品情有独钟, 采购文件的技术条款和选配的仪器参数型号都是参照某个品牌的。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仪器设备,代理供应商原本就较少,指定品牌就更 影响了供应商投标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投标不足三家而流标。 %、采购人的要求过于苛刻:由于采购人在招标公告中,可以要求 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并对投标人进行资 格审查。有些采购人会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对潜 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使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供应商因资质不高 等原因无缘参加投标,而对于某些特殊的设备,无形中会限制了供应 商的投标数量,最终导致投标人不足三家而流标。

三、解决流标现象的对策 !、采购人要调研市场行情:在申报采购计划前,采购人可以通过 登陆政府采购网站,查询最新信息发布资料,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 析,选择采购物品的型号和参数,科学合理地编制执行政府采购预 “、投标人要认真研究政府采购法相关法律法规和招标文件:在此基础上,以确保自己的投标合法性,保证投标质量,提高投标的有 核制度,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化。抓住银行 股份制改制的时机,实施管理决策者的聘任 制,必须有一套对分支机构管理者、信贷从业 人员的经营管理绩效建立科学考核的指标体 系、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才有可能提高银行 内部效率。笔者认为对信贷人员及信贷机构 的绩效考核主要是评价管理者、授信评价决 策人员在融资申请中控制逆向选择和事后资 金运用中降低道德风险的能力和业绩,投资、 融资回报率,培养和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能 力,将过度授信风险指标量化至客户经理、风 险经理、审批决策人员,并通过绩效考核决定 上述人员称职与否及是否续聘。国有商业银 行在实行股份制改造时应该科学借鉴国外先 进银行的相关制度,用股票期权激励信贷流 程的各环节、岗位尤其是决策管理人员,设立 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上述人 员,推进&货币福利&激励,因为采用股票期权 激励方式使银行高层管理经营者的长期最大 化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发展和长期效益紧密相 连,避免了客户经理、授信决策及机构管理者 的短期经营行为,激励管理者、客户经理积极 采取普通行为和长期行为。

#、实行信贷业务客户营销、维护职能的 相对分离,加强客户贷后管理,提高对客户 过度授信风险的识别、预警能力。目前实际 情况是,贷款放出后银行即失去对资金的直 接控制,在与客户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 信息不对称及交易地位的变化使得贷后管 理难度更大。从一笔信贷业务的整个流程 看,贷前调查及审批决策的过程时间相对将 断,但审批发放后至收回确需要数年乃至更 长的时间,在这一贷后管理过程中,不确定 性因素更多,及时发现并采取风险预警、控 制措施对控制过度授信风险的作用决不亚 于贷前决策过程。此外,如果客户维护(贷后 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即使客户开始向银行 提供的申请材料不真实或有意误导,在贷后 管理过程中如能持续及时动态跟踪监控,就 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陷阱,从而及时进行风 险的识别预警,实现风险损失的最小化。 $、加强管理、技术创新,提高授信审批 决策的独立性、可依据性。笔者以为,一是要 逐步实现信贷审批转授权向个人(专职贷款 审批人)的过渡,由目前的集体决策向个人 审批负责制转变,由全能型审批向行业、企 业分工的专业化审批转变;二是,审批金额 大小不与或尽量少与行政职级联系,而是与